“十年前,我认识了上海交大一位退休数学老师向隆万,他的父亲是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中国首席检察官向哲濬。”“9·30”全国第12个烈士纪念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研究员陈亦楠在“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时诉说。
在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学术团队支持下,这位青年学者开始主持创制纪录片《东京审判》《亚太战争审判》《正义的审判》,终于在今年告成。“审判三部曲”这3部纪录片,形成了日本战犯在亚太地区受审的完整“拼图”,得以告慰抗战英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提升网络育人能力,倡导当代青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上海市委网信办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哔哩哔哩、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米哈游支持的“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于9月28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启幕。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以及来自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上海市委网信办的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交大“哪吒”系列海空跨域航行器研制团队在展演中。
主题展演以一堂有深度、有温度、更具网感的大思政课,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以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唤起当代青年的情感共鸣。众所周知,东京审判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国家最多、档案最浩瀚的审判,就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将罪恶与正义永远铭刻。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仍保存着当年由美军摄影师拍摄的影像。在结识向哲濬之子向隆万教授时,陈亦楠正在创作第一部纪录片《东京审判》,于是和向先生夫妇一同踏上了远赴美国的旅程,开启了一段穿越70年的追寻真相之旅。
档案馆里,因为长年无人问津,胶片盒盖已经因为生锈打不开了。陈亦楠用圆珠笔撬开盖子,取出胶片安装在播放器上。随着黑白画面映入眼帘,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就此开启。在“青春华章”展演现场,陈亦楠演示了一段中国检察官向哲濬的当庭发言。由于年代久远,这段影像的声音已听不太清,但根据相关的庭审记录,这段约1分钟的英语陈词是:
“我们精通法律的辩方律师说,中国和日本之间不存在战争,因为日本从未向中国宣战。当然,这是一个关于战争定义的问题。日本向全中国出兵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士兵,还有儿童、妇女和无助的平民。这些都是手无寸铁的非战斗人员。我认为那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如果这不是战争,我想问还有什么是战争?”
陈亦楠在纪录片编辑室。
在陈亦楠看来,“战争虽已结束,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才刚刚拉开序幕,甚至延续至今。”也正是在那一刻,她决心要让更多世人知道这段尘封的战争史。这部“审判三部曲”,分别聚焦二战后同盟国对日本甲级战犯审判、在亚太地区对日乙丙级战犯审判,以及中国独立对日战犯审判。
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陈亦楠和主创团队为了确保每一处史实都有据可查,挖掘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庭审影像资料,相当于900部电影的量。同时,他们查阅2000万字的庭审记录,辨认1.5万张战犯、庭审人员和参与者的照片,还翻阅不同语言的200多部相关学术著作。
走遍千山万水,搜寻蛛丝马迹,纪录片团队尽力找到了一批海内外民间人士。他们或是百岁亲历者,或是有亲人和同乡参战,或是基于兴趣自费研究。“他们给予摄制组的无私帮助,保障了该片在世界各地的顺利拍摄。”陈亦楠介绍,其中就包括还原“里斯本丸”号的历史真相,采访到被中国舟山渔民营救的英国落水战俘、五世同堂的百岁老人丹尼斯。但令人遗憾的是,当纪录片在英展映时,丹尼斯老人已经离世。
“审判三部曲纪录片不但重现了在东方主战场上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历史,还还原了中国百姓救助同盟国士兵的事迹。”陈亦楠说,像“里斯本丸”号这样的故事,事实上还有很多。本月纪念抗战胜利80年之际,第三部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在电视上播出也引发强烈反响。“十年追寻,万里征程,我们用镜头记录历史,用影像捍卫正义。”她说,“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国以法理精神惩治日本战犯,中国学者以良知守护历史真相,中国媒体以责任传播正义力量。”
“青春华章”展演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寻迹·理想之光”回望历史,第二篇章“行走·家国之力”立足当下,第三篇章“追梦·未来之约”展望未来。当晚,哔哩哔哩、小红书、阅文、小宇宙、喜马拉雅、抖音上海、腾讯上海、新浪上海8家互联网平台代表作了“网络正能量主题活动”发布。场内师生纷纷在各平台发表感受,相关话题热度在社交网络上持续攀升。赵嘉鸣、丁奎岭以及来自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上海市委网信办的负责同志,共同启动了“爱国、青春、奋斗”网络主题宣传。
证券公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