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吨高浓缩铀已经让李在明夜不能寐,他的警告话音刚落,朝鲜外相就准备访华,中方这次的回应和之前有些不同。
韩国总统李在明日前接受专访时表示,中俄朝三国走近,会让韩国在外交与安全领域陷入两难境地。
结果三天之后,也就是9 月 25 日,朝鲜官方宣布外相崔善姬将于 9 月 27 日至 30 日应中国外长王毅邀请访华。
同一天,韩国方面放出消息,称朝鲜已经拥有多达两吨高浓缩铀。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就此事作出了回应,表述与此前涉及朝鲜半岛问题时存在明显差异。
这几件事情,其实说明了一个很关键的变化。
什么变化?那就是中方在半岛问题上的表态,正在跟着局势的实际走,但维护和平稳定的立场从来没动过。
展开剩余84%先看最直观的表态差异。
3 月 10 日,朝鲜发射导弹后,发言人毛宁的回应里,“坚持半岛无核化方向” 是明确的核心表述。
但 9 月 25 日,郭嘉昆回应 “两吨高浓缩铀” 问题时,通篇没提 “无核化”,转而强调 “维护半岛和平稳定、推动政治解决进程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短短半年,表述重心为啥变了?答案就藏在朝鲜的动作里。
3 月份的时候,朝鲜虽然在推进核活动,但还没把 “拥核” 钉死在法律上,国际社会还留着协商的余地。
可 9 月 21 日,金正恩在最高人民会议上的讲话彻底封死了这条路。
他明确表示,要通过立法把拥核地位固定下来,还直接说核武器是 “维护国家存亡的必然选择”,把美韩提的 “分阶段无核化” 要求怼了回去。
这就很清楚了。
当一方已经用法律形式把拥核变成既定事实,再抱着 “无核化” 的旧说法不放,那不叫坚持原则,叫脱离现实。
现在的应对方式,必须从 “推动去核” 转向 “管控局势”。
这可不是立场软了,反而是看明白了博弈的本质,现在半岛问题的核心,已经不是 “要不要去核”,而是 “有核的情况下怎么不打起来”。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表态调整,刚好戳破了李在明念叨的 “中俄朝阵营威胁”。
外界很容易被 “阵营” 俩字带节奏,但对比细节就能看出差别。
9 月上旬金正恩访华,中朝谈的全是实在事,比如农业合作怎么深化,能源领域怎么对接,从头到尾没提过 “军事同盟”,中方事后还反复强调 “合作不针对第三方”。
但美日韩那边呢?9 月 11 日,他们举行 “坚毅之龙 2025” 军演,把射程能覆盖朝鲜半岛的 “堤丰” 中导系统搬去了日本岩国基地。
一边是谈种地、谈发电的经贸协作,一边是带着进攻性武器的联合演练,这显然不是一回事。
其实说到底,韩国真正的焦虑是自己的日子太难平衡。
经济上离不了中国,但安全上又死死抱着美国的大腿,甚至允许美军把中导系统部署在自家周边。
这种 “经济靠东方、安全靠西方” 的两头靠,让韩国对中俄朝的任何互动都特别敏感。
李在明嘴上说怕 “阵营威胁”,骨子里其实是怕自己的平衡术玩砸了。
朝鲜用法律和核能力站稳了脚跟,中国用务实态度调整了策略,韩国突然发现自己夹在中间,想往左靠怕丢了经济利益,想往右靠怕引火烧身。
但要强调的是,不管我们表态怎么调整,底线和立场始终不变。
翻一下 9 月 4 日、22 日和25 日的三次回应就会发现,“正视问题根源”“对话协商化解分歧” 这两句话次次都在,这和 9 月 5 日中朝会谈时, “加强半岛问题协调配合” 的说法能对上。
就算面对韩国抛出来的 “两吨高浓缩铀” 这个敏感话题,也没偏到 “骂朝鲜” 或者 “哄韩国” 的路子上,而是始终盯着 “政治解决” 这个大方向。
这才是破解僵局的关键,我们既不跟着美国喊 “施压朝鲜”,也不回避韩国的安全顾虑,给各方都留着对话的窗口。
而现在,这种 “变与不变” 的拿捏已经开始起作用了。
朝鲜选在韩国炒作 “高浓缩铀” 的当天宣布崔善姬访华的消息,既是回敬韩方的施压,也是认可中方的路子。
韩国那边其实也不像尹锡悦在任时期那么强硬,还是“愿通过对话缓解紧张”的。
这就说明,一味对着干没用,留着对话窗口才能控住局势。
现在崔善姬马上就要来了,这场访问说不定会成为转折点。中朝大概率会聊一个 “对等交换” 的思路,那就是朝韩先把核相关活动和联合军演都停下来。
这正好能回应李在明的焦虑,哪有什么真的 “阵营威胁”,不过是对抗思维闹的,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抱别人的大腿,而是靠大家都退一步找到利益平衡。
回头看中方的表态变化,从来不是随风倒的妥协,不变的和平目标,也不是喊口号的空想。这更像一种精准的拿捏,局势变了,说法和策略得跟着变,但维护稳定的底线不能动。
什么时候各方都看懂了这点,半岛才能真正跳出 “你威慑我、我反制你” 的死循环。
发布于:湖北省证券公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